上周,海门区老年大学迎来2025年秋季新学期,银发学员们结伴走入校园,脸上洋溢着对新学期的期待与憧憬。据了解,本学期,区老年大学共开设48门课程,总校加区镇分校共开设班级近80个,学员总人数超3000人,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5%。
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特色课程提质扩容,我区老年教育持续迸发活力,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构建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办学体系。我区现有老年大学总校1所、分校11所,老年教学点10余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浓厚氛围,正让越来越多老年人把“上大学”变成晚年生活新时尚。
新学期“老”同学喜相逢
9月24日上午,区老年大学各个班级内,新老学员齐聚一堂,在窗明几净、桌案整齐的教室里开启了金秋“开学第一课”。操场上,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练习着太极拳的基本功法,一招一式不疾不徐;顶楼的T台走秀班教室化身为“时尚T台”,学员们自信从容地在镜子前练习台步;视频制作班和手机摄影班的学员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分享着自己的作品。
“我在这儿上了快三年学,从广场舞到电子琴,再到烘焙,现在又‘抢’到了T台走秀班。”老学员朱海英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学习相册”边介绍,“老年大学不仅让我学会了新技能,更让我交了一群‘忘年交’,每天都过得充实又开心。”
新课程满足多样化需求
创建于1989年的海门老年大学,30余年来始终是老年群体“充电赋能”的主阵地。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早已跳出绘画、书法、太极拳的传统框架,朝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校方以资源整合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增量提质。一方面对接社区、学校、企业等资源,引入特色师资;另一方面调研学员需求,紧跟社会热点设计课程。如今,校园里的课程已形成“时尚生活、智能应用、非遗传承、身心健康”四大板块,10多门新增课程成了“香饽饽”。智能手机班教老人学会支付、挂号、打车等本领,视频制作班涵盖剪辑、字幕、AI换背景等技能培训,育婴班邀请专业讲师讲解婴幼儿护理,英语口语班则聚焦日常交流场景,帮老人“敢开口、能对话”。
今年秋季,学校又新增了太极扇、中国舞、国学、京剧等课程,刚开放报名便被“秒抢”。智能应用系的热度尤其突出,智能手机、手机摄影、视频制作三个班的名额,不到两小时就全部报满,不少没抢到名额的老人还主动联系学校,希望能“加塞”旁听。“我比较喜欢拍视频,想学些技巧把视频拍得更好看。”“现在豆包、DeepSeek都很流行,不懂就落伍了,我就想学这些。”……老年学员纷纷把这份期待转化为学习的拼劲。视频制作班授课老师邱海华对此深有感触:“老年学员的学习劲头特别足,不仅每节课都不缺席,而且还积极提问。”
新教师注入新活力
课程的丰富、学员的增长,离不开师资队伍的“硬核支撑”。新学期,区老年大学新聘了10余名兼职教师,其中既有深耕老年教育多年的“老熟人”,也有带着新鲜理念的“新生代”,更有行业内的“专业大咖”,不仅为课堂带来多元教学风格,更成为学校师资结构优化与课程体系创新的“双引擎”,从根本上破解了老年教育“课程想上新、师资跟不上”的痛点。
今年新开的京剧班,就迎来了一位“重量级”老师——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南通艺术剧院(京剧团)专业演员张徐剑。张徐剑深耕京剧舞台与教学多年,曾在多所大中专院校讲授戏曲课程,经验丰富。“接到邀请时特别开心,能把京剧艺术带给老年朋友,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张徐剑说,为了适配老年学员的学习节奏,他特意调整了教学方案,先从简单的唱腔、身段教起,结合戏曲故事讲解知识点,还会带着大家听经典选段、模仿亮相动作。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舞蹈教育专业的黄镜桦今年受邀成为老年大学的一名兼职教师,教授中国舞。作为“90后”,面对年长的学员,黄镜桦没有因年龄而产生距离感,而是用耐心与活力成为了老年学员心中“最贴心的小老师”。黄镜桦告诉记者,考虑到老年学员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不同于年轻人,所以会适当放慢教学节奏,每教一个新舞步,都会先拆解成简单步骤,边示范边手把手调整。
“新教师的加入,不仅是‘人数增加’,更是‘质量升级’。”区老年大学负责人杨娟表示,这些教师既带来了专业领域的深度,也填补了课程体系的空白,更以多元教学风格满足了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让老年教育从“有课上”向“上好课”稳步迈进。